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

简介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是在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校直属系)、文学院考古学专业、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基础上组建而成。

上海大学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原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学科始建于1978年的复旦大学分校,是我国较早开展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高校之一。1983年,复旦大学分校更名为上海大学文学院后,学科专业成为上海相关行业领域的主要人才孵化器。

1994年,新上海大学组建后,在文学院设置历史系、档案学系、文献信息管理系。2008年,成立校管图书情报档案系。2017年,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上海大学共建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

2021年,为推动新文科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上海大学以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校直属系)、文学院考古学专业、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为基础,于2021126日上海大学正式成立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任名誉院长。

学院以“传扬中华文化,促进数字转型”为使命,以“根植传统,面向未来,建成国际一流的文化资源研究和管理学院”为愿景,以“培养兼修文理、融通古今的复合型文化资源管理卓越创新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

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具有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拥有“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文物考古科学与技术” 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博士点、“文物”专业博士点;“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学术硕士点、“图书情报”“文物”“博物馆”专业硕士点;“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考古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档案学”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信息资源管理”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考古学”为上海市唯一本科专业。

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主持“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成果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国家精品课程、上海市一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上海市重点课程等多门优质课程;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上海市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承担“首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制专项”1项。

学科建设: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原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实力强劲,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名列全国第八,上海第一;2020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第六、2023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与2024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第五,与北京大学同属前12%。其中档案学专业为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信息资源管理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考古学为上海唯一本科专业。

学院在数字档案馆、档案数据治理、城乡记忆、竞争情报、科学数据开放、智慧图书馆、海洋考古、山地考古、石质文物保护、硅酸盐质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材料、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智慧博物馆、海外中国文物、博物馆领导力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拥有众多国际和国内一流研究平台,包括上海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2001年)、上海大学情报研究中心(2002年)、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201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研究与交流中心(ICOM-IMREC)(2020年)、国家文物局中国海外文物研究中心(2020年)、上海市无机质文物考古与保护利用协同创新中心(2021)、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2021)、上海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2022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上海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2024年)、上海玉器研究鉴定实验室(2025年)等。

师资队伍:

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现有教师82人,其中专任教师72人,国家级人才5人,省部级人才10人,领军人才6人,95%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80%以上教师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5人担任973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1人担任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2人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担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1人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2022),1人入选全国图情专硕教指委委员;1人为首批全国档案领军人才,3人为首批全国档案专家,2 人为全国青年档案业务骨干人才,2人为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4人为上海市档案领军人才和档案专家。

2021年获批上海市“文化遗产全生命周期科学保护”“海洋考古与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及传播”“数字资源与城市智慧治理”重点创新团队;2023年获批“硅酸盐质文物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黄继忠院长带领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团队,集聚上海大学材料、环境、土木及历史多学科方向的研究力量,成功获得国家“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石窟文物本体风化病害评估系统及保护技术研究”的立项,成为我校在交叉学科领域的首个国家重点专项。

科学研究:

学科科研实力雄厚,近十年,获得6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原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20122014201520192021年同类学科立项数全国第一,被学界称为“上大现象”;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个。

罗宏杰教授“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临时固型提取及其保护技术”项目201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古陶瓷科技信息提取关键技术及其在考古和文化传承中的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金波教授“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成果2020年获第八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1项成果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成果获得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国际合作:

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紧紧依托“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丝绸之路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国际顶尖信息学院联盟等重大平台,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联通国际致力于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与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等国外30余所大学共享课程,与美国怀俄明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大学等开展田野考古学校,与国外40余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交换生合作计划,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国际知名信息学院开展科研合作,与老司城国际考古学校、美国怀俄明或者新墨西哥州国际考古学校建立暑期考古学校,赴国际博物馆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实习,打造文化遗产和信息管理学院独具特色的国际化教学科研体系。

社会服务:

学院构建服务社会长效机制,推进“五五战略”,全力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建设任务。学院先后参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大运河申遗的考古项目和广富林遗址、岗上遗址的考古发掘,深度参与三星堆新发现的考古发掘;参与云冈石窟、大足石刻、乐山大佛、秦始皇兵马俑、佛光寺东大殿等重要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参与三星堆、海昏侯墓及南海一号沉船等国家重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参与全国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十四五”规划、“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实施办法等编制与论证工作。

学院持续开展志愿服务,赓续红色基因,自2011年起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开启精神文明共建,2020年组建“萤火之光”志愿服务队,广泛参与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校史馆讲解、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志愿服务。历时一年出版口述历史档案汇编《我在“党的诞生地”当讲解员》,事迹曾被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头版报道,并被“学习强国”平台转载,团队被授予2021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2023年获中共一大纪念馆“卓越奉献志愿团队奖”,2024年获中共一大纪念馆“优秀志愿团队”荣誉称号。